第十章 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构建幸福和谐农安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幸福农安目标要求,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教卫体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大幅提升就业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面脱贫,打造平安农安,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着力提升就业保障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着力推进充分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次/年,7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加强就业政策扶持。构建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金融、产业等综合性政策体系,建立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城镇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向农村扩展延伸。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把就业作为考核乡镇政府政绩的重要因素。
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培训机构平等竞争机制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
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设标准化就业见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立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对接。妥善推进妇女、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群体就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平等协商机制。推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推广使用调解仲裁办案系统。到2020年,全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90%。
二、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坚决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机制,扩展扶贫路径,推动项目扶贫,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2016年完成总贫困人数的60%、2017年完成总贫困人数的40%,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确保到2017年末,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两平均”目标。
创新扶贫机制,推进精准扶贫。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落实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施分类扶贫、精准扶贫。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鼓励发展就业创业创新项目;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发展教育脱贫;实施健康扶贫行动,促进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促进全面脱贫。
扩展扶贫路径,强化行业扶贫。加快贫困村村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公路服务保障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村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强化新型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优先实施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全民文化共享。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互联网+扶贫”。
广泛动员宣传,推动全民扶贫。发挥领导率先垂范作用,落实领导脱贫包保责任和定点扶贫责任,实施脱贫攻坚示范引领行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深化村企共建,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合作共建、捐资捐助等形式,开展包村包户扶贫。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团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加强对扶贫开发和社会扶贫的宣传,倡导形成“扶贫光荣,济困光彩”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强化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县乡扶贫办职能;乡镇、部门综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在规范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当好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建立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和督查通报制度,完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全面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构建幸福和谐农安目标要求,大幅提高城乡低保服务水平,全力完善县域医疗救助体系、老服务体系及社会福利体系,着重强化双拥优抚保障,全面推动社会保障更加惠民。
健全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建立“一站式”城市低保和医疗救助服务,健全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健全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福利补贴和重点人群分类施保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筹集和监管,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优化老年人生活环境。到2020年,全县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720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从业人员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健全双拥优抚保障体系。积极创新双拥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拥军优属活动。全力做好转业退伍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教育等工作。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不断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对特困优抚对象家庭进行重点帮扶,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解决好特困优抚对象家庭的实际困难。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福利彩票和慈善捐助。健全残疾人安置就业制度,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安养服务。健全孤儿保障制度,扩大儿童福利保障。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等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四、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创新公共事业管理服务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全民公平共享,推动卫生、教育、体育、档案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卫生计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成全县统一的急救网络和急救指挥体系。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善城乡居民卫生环境。加强村庄保洁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计生执法监督力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18.2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养结合医院。设立医疗人才培养发展基金,制定人员培养标准和计划,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巩固全国中医先进县成果。深化县中医院与医大一院、省中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建立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科室、临床科研基地。建立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到2020年,实现在29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中医服务项目,在村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医疗互助和商业保险发展。到202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3.5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充分发挥医保资金在医改中的保障作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管理、人事管理等综合改革,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
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具有农安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8%以上;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合理规划城乡普惠性幼儿园布局,增加县城公办幼儿园供给,扶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启动师资队伍培训工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强化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到2020年,全县适龄儿童毛入园率达到85%;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探索“1+X”(X≤2)的乡镇中小学布局,加强义务教育校园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城镇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科学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20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教育供给能力,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特长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高中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政策。到2020年,新增高中学位数2000个;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争创国家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探索中职、高职和普通本科高校对口贯通、一体化培养改革,创新推行订单式、“双元制”办学模式。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创业孵化园区,强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打造职业技术人才输出基地。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重点发展农业技术、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主打专业;促进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优质稳步发展。建成以国民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有效覆盖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满足社会不同阶层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公民接受终身教育普及率达到60%,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4%。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培植发展学校体育。开展多样化学校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足球运动。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化”训练体系;特色发展竞技体育。积极申报省市人才基地和省市级单项人才培养基地或运动学校,重点培育自行车运动、冰上运动等优势项目,积极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潜力项目,做大做强吉林省剑鹏马城特色品牌。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加强专业教练员队伍素质建设;均衡发展群众体育。启动健康农安行动,开展全民运动会、公路自行车赛等民生活动,大力发展健身操、大秧歌、速滑等休闲健身项目,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全面开展国民体质测定。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产业。积极组建各级体育协会,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到2020年,全县体育协会总数达到3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各乡镇人民政府建设与本地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健身广场。强化体育设施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各司其责、社会参与、齐建共管”的管理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四个一”工程建成率超过70%,100%的乡镇和社区、80%的行政村配有体育健身设施。
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加强重点工作和民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实体安全。
五、推动社会安全发展
深入开展全民安全教育,重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着重健全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优化社区和农村基层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力打造平安农安。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网络,实现与公安指挥系统全部联网,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县、乡两级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和工伤事故预防基金,实现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不能突破长春市标准。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着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监管制度、监管方式,积极推进检验检测科学化、监管装备现代化、监管手段信息化、食药安全治理现代化,推动监管工作由“重事前审批、事后查处”向“全程管理、风险防范”转变,更好地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健全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金融风险的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防范不动产抵押贷款金融风险,强化银行对不动产抵押贷款的贷中和贷后管理,建立相应的贷款风险识别,拓宽银行处理、变现抵押贷款的渠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帮扶力度,推进信用社贷款清缴,严格防范恶意负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级别评定机制,成立不动产、土地经营权等抵押物、质押物流转交易平台。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提高自然灾害、交通、网络、卫生等各方面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健全和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火灾防御体系。加快安全村(社区)建设,提高居民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和信息化综合平台,提高公共安全智能化、网格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全民安全教育。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发挥带头作用,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深入开展以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各教育机构为体系的全民安全教育。运用县人民政府网站、大型电子屏幕、公共交通设施和固定宣传栏等平台、生活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以及各乡镇(单位)阅报栏、宣传橱窗等公共设施和现有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阵地,广泛开展安全教育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全民安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强基层治理。加强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激发群团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和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意见表达及舆情反馈机制,探索委托、伙伴等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新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优化社区基层治理,完善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推广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培育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到2020年,全县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600家。优化农村基层治理,探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在法制范围内制定乡规民约,以提高公民的道德文明素养。在县域全面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统一、丰富的居民数据库,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和人员配置。
六、提高依法治县水平
落实中央、省、市法治要求,推进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强培育法治文化,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全县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依法治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工作站”城乡全覆盖。坚持推进法治建设实事工程。深入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加快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力开展“两市两县”法治共建试点。
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层法律服务中心(站)建设,健全法律援助应急机制和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司法行政统筹、社会广泛参与、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依法维权和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拓宽社情民意反映及信访渠道,完善律师参与信访机制,依法处理涉访违法犯罪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式联调”和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联动”的“联调联动”机制,力争实现“一村一律师”。
着力培育法治文化。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县人民树立法治意识,引导人民信仰法律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专栏10-1:公共事业类项目 医疗卫生事业:扩建农安县人民医院和县结核病防治所、新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合隆骨科医院建设、合隆世济医院扩建、建设各乡镇卫生计生院附属设施、建设医疗垃圾废弃物处置场,建成独立的“120”急救中心。每年选派10名骨干医师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中医药“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药材基地项目。 教育事业项目:扩建县城第一幼儿园,筹建两所幼儿园;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8所、一类幼儿园15所、二类幼儿园25所、三类幼儿园40所。改扩建6所县城中小学,打造89所规范化村小;新建1所县城高中;职业教育创业孵化园区,职业教育科研实训基地、社会教育项目、职业教育基地等民办教育项目。 体育事业项目:“四个一”,即一个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 民生项目:新建民生大厦、合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殡仪馆综合楼、县本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等。 社区建设项目:新开发住宅小区和旧城区改造开发均配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