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拓展转型发展空间
围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扩权强县”及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农村土地制度、统筹城乡综合配套、集体产权制度、现代农业综合配套、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推广复制陈家店“增减挂钩”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模式,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深化林业和水利改革,推进、完善空间位置确权登记。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先进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加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林地股份合作社注册登记制度和入社农民土地林地财产权益保护制度,鼓励农户带资带地入社,制定促进土地林地股份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扶持意见。成立专业型、社区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完善农民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服务管理、财务分配、运行保障等各项制度。引导合作组织加大多种经营,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障制度。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构建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支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信用评级体系。探索创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贷款信用财政保证保险和小额信贷财政保证保险制度。
加强政府财政资金保障。建立财政支持引导土地林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制度,探索财政贴息支持新型主体开展融资、建设产地批发市场的政策、措施。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基本原则,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全县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投资审批改革。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和规范投资项目前置中介服务。探索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放宽企业投资准入,规范政府审批权责和标准,简化办理手续,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强化监管方式创新,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梳理各部门后续监管责任清单,加强“先照后证”改革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适时推进收费管理制度改革,清理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项目,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完善收费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各级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优化经济环境,探索“网上发照管理”。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逐步构建便捷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的改革。
加快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扶持壮大大型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打造5-10家龙头企业。培养成长型重要企业,重点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加快其成长步伐。培育生成小微企业,积极引入产业扶持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型企业,降低创业成本,促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通过新三板、创业板、主板上市融资,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充分把握“扩权强县”的战略机遇,落实好244项权利的承接工作,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提高行政审批信息化水平,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积极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探索相关体制机制,推进“扩权强县”政策落实到产业园区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进一步增强我县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做好244项权力承接工作,充分利用具体扶持政策,落实各领域改革先行资格。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积极提高行政审批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梳理责任事项,建立与行政职权一一对应的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推进优化政府服务改革,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研究创新政务服务管理方式,健全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深入推进教科文卫体领域相关改革。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好教科文卫体领域下放到县一级的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加强对教科文卫体领域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逐项检查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是否及时跟上、有力有效,是否存在监管漏洞和衔接缝隙,对发现的问题逐项整改。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结合国家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力度,保障全县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做强现有融资平台。进一步强化农安县兴龙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合隆隆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融资能力,依托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参照先进融资管理模式,将文化活动中心、太平池水库、水利局下属华龙公司等优质资产注入县房产经营总公司,采用融资租赁等方式,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做大做强新型融资平台。
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资源和对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新政策,在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社会事业、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要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的专项贷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合作。积极采用PPP模式,吸纳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入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省政府代发政府债的模式筹集资金。
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中期票据,实施金融租赁,发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作用。积极引入互联网金融、众筹等创新型商业模式企业,支持互联网众筹平台开发小微企业、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项目众筹、公益众筹。积极争取再贴现、再贷款新增额度,引导银行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支持政策性银行给小额贷款公司融资。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农业金融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建立财政和保险联合的担保体系,支持“三农”担保融资和再担保机构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产值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建立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五、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充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引入国内外先进企业落户农安,实现全方位开放合作。
建立开放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长城市群的联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汽车零部件生产、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增强产业的互动合作。积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承接相关配套产业的转移,打造开放的产业体系。
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立足于资源优势及产业特色,努力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现代农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为重点,努力开展进出口业务,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六、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积极创新项目招商机制,充分挖掘现有产业资源,推动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完善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实行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全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提升农安县的招商服务水平。
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产业转移态势、企业投资动态和市场自身优势分析,按照“资源引项目、市场换项目、政策招项目”的思路,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工程,集中力量引进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和旗舰型、骨干型、成长型、引领型、创新型企业。创新投资促进与招商引资方式,借助长春市推动长满欧铁路和兴隆综保区内陆干港建设,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陆海铁联运通道的契机,将我县特色优势与长春市投资环境整体优势相结合,加强县、市对接与合作,建立开放式、动态化的联合招商引资推进机制,谋划储备一批后备重点项目。在重点产业转移区域实施驻点招商。充分发挥区内企业的联络效应,通过企业主动牵线上下游合作伙伴、商界朋友前来投资。加强与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交流沟通,大力实施委托招商。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综合与专业、线上与线下等展会平台招商。紧扣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紧抓国家产业转移机会,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精准招商、务实招商。
强化项目协调与企业服务。完善投资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压缩项目审批期限,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实行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强化对口联系企业制度,制定县领导挂点服务企业细则,实施工作例会和定期会议制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落户、建设、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全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完善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引入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