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春向北驱车60公里便抵达农安。
虽然城区规划面积只3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0万,农安却建规有序、热闹繁华。
这里曾经“杂诸国风俗”,不仅住有契丹、渤海、汉、女真、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民族,几经毁弃、几度繁华,演变为如今的农安县城----农安镇。
农安镇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2世纪末,夫余人在这里建都立夫余国。作为汉朝属国,曾是东北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农安镇黄龙路和宝塔街交汇处,一座辽金宝塔将浓郁的历史镶嵌在繁华街市。宝塔依古城而坐,史传建于寺中。寺是黄龙寺,城是黄龙府。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俘获徽、钦二帝,将两人一度囚禁于黄龙府。岳家军收拾旧山河,誓要“直捣黄龙”,一雪靖康之耻,正是要直抵金人老巢----黄龙府。据《辽史》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岳飞所指的黄龙府即现在的农安城。
农安人至今仍津津乐道于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故事,当然,这的确是这座城池名传千古的点睛之笔。
但黄龙府历经千年的沧桑,着眼处却远非一个“靖康耻”而已。至于李大钊先生的“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恐怕也是遥想当年这座城池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威镇四方的峥嵘豪迈。
农安古城位于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会处,扼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咽喉,因此成为军事和交通要冲。自建城以来,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试图攻城掠地,借此占一统山河的先机。从境内出土的大量辽金时期文物及周围23座辽金古城遗址,足见农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
这里见证着夫余、渤海、辽、金等朝代的兴衰更迭。到辽初时,黄龙府已统五州三县,伴随着政治、经济、交通的发展,不仅人口急剧增长,更成为民族杂居、交互往来之地。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黄龙府“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则为汉语以证方能辩之”。辽上层笃信佛教,黄龙府作为辽六府之一,也大兴佛事,农安县的44米高、八角檐式的辽金宝塔即是在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兴建,历经千年风霜而不倒。
随着政权的交替,黄龙府也经过多次更名。金代称济州、隆州、隆安府;元代曾一度成为开安路的治所;至明代,这里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并在旧址设驿站命名“龙安”;抵清,黄龙府始设县治,称“农安”,并延续至当代。
虽然金戈铁马早已远逝,帝王将相也都掩埋进了故纸堆。但黄龙府作为中国辽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留给世人的不只有辽金风格建筑群、古城区遗址,芦苇荡漾的波罗湖,更将气吞山河的豪迈烙刻进世代繁衍生息的人们的骨血里。
黄龙古城历经蛮荒到文明,从狩猎到农耕的沧桑岁月,如今,农安县启动了“弘扬黄龙文化,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黄龙府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进行文化项目开发等系列工作。首先将黄龙府古城区遗址内,择地规划兴建黄龙府文化园。包括复原重建辽太祖行宫、徽钦二帝关押处,以及元代驿站,借此形成一组辽金风格建筑群;二是以辽塔为中心,规划复建千年古寺黄龙寺,并兴建黄龙府历史博物馆,全面收集、保存和展示黄龙府各层面的历史文化遗存。
积淀着千年文明的古城,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农安县政协主席 席庆国)
此文摘自《长春—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杂志2009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