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团简介  概述  历史源流  基本内容  剧照  视频 
农安县人民政府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
    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独特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黄龙戏代表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圣明楼》、《兀术与鹰格》等。曾先后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30余项,1985年黄龙戏被收入《中国戏曲年鉴》。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它的唱腔音乐源于我国独有的皮影艺术。黄龙府皮影是辽金时期由冀东传入的,在清末(1889年)前后,就在长期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香调等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亲切地称之为“此地影”,并在一位名叫“老柳罐“的影班班主的创意下,产生了创新发展的新的艺术形式。
                                       <<详细
 

黄龙艺术剧院坐落在农安县南部新城文化活动中心,是集文艺演出,会议召开,,排戏练功的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剧场。

黄龙艺术剧院于2014年十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个剧院的落成,凝聚了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文广...

< <详细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杂揉而成,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亲切宜人。       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是根据皮影音乐的
板眼变化基础原型,结合民间小戏、借鉴本地
民歌形成以“正调、青调”为两大主调的各种
板式,其中有平板、快平板、平板三眼、行板、
流水板、垛板、散板等。
 
今天
粘豆包
黄龙戏《兴国皇太后》(四)
黄龙戏《兴国皇太后》(三)
黄龙戏《兴国皇太后》(二)
     
尚无内容。
<<<更多
          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弦乐
有二胡、中胡、大提琴和倍担琴;管乐有竹笛、唢呐和笙;弹拨乐有杨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打击乐有板、单皮、小堂鼓、大堂鼓、锣、钹、木鱼、碰钟组成。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
 
    黄龙戏的表演形式,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线条粗犷、刚柔相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上也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杂以本地方言。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普通话声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融合,具有浓郁个性色彩。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而不在音区。主要包括男女分腔、年龄分腔、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其唱腔可分为正调、青调两种,有女正调、女青调、男正调三套声腔,都是上下两句、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





黄龙戏剧照
黄龙戏剧照
黄龙戏剧照
黄龙戏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新编历史故事剧《兴国皇太后》剧照
黄龙戏剧照
 
                         
                         
主办单位:中共农安县委 农安县人民政府
地址:农安县农安镇兴华路1555号 邮编:130200 联系电话:0431-83232812
网站维护:农安县互联网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长春首佳科技有限公司
吉ICP备05006064 吉公网安备 22012202000004号 网站标识码:2201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