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众多喜欢历史的人一样,我也喜欢。
有人喜欢历史是因为他们自警;有人喜欢历史是因为他们自省;有人喜欢历史是因为他们自悟;有人喜欢历史是因为他们自觉。我属于后者。一直以来我都很自觉地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当然也不例外。很偶然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看到了当年明月,很年轻,书写得很幽默,思想很厚重,出名很早,我很佩服。
一口气把它读完是在今年暑假装修房子时,人说要想一日不消停,请客!要想一月不消停,装修!要想一年不消停,盖房!要想一辈子不消停,娶个爱说的老婆。装修排在第二位。就在繁杂的装修之余,为了舒展我疲惫的神经,索性读点历史书籍来使大脑安静下来,也好第二天继续选材,继续砍价。这下倒好,却看得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和装修结束后,有感而发,遂作了一首小诗,题目即为《装修》:
四壁一图尽栋梁,三餐无味奔波忙。
苦恋钱财世上觅,争得淡薄斗室藏。
难夸十指如针巧,总把五味似歌唱。
英雄穷卧意不适,他年散发焕荣光。
好,现在来谈一谈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首先是厚重。
当年明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轻松至极。然而正是这样的轻松,这样的调侃,才更能反映出这本书厚重的思想内涵,就像悲剧的结局往往要靠喜剧的开始衬托一样。我们说人物和历史伴随着发展,人物的命运也许就是历史的缩影。可能许多人都会赞同这种观点。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当真是让作者分析得很透彻,视角很独特。我至今仍很赞同他对袁崇焕的评价,这位不懂政治的军事家最后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朱重八的雄才伟略是逼出来的;朱棣帝国王朝的缔造是靠造反得来的……没有人天生就会书写历史,从来没有!
其次是用心去写。
演员演技好坏是出于对角色的揣摩,对生活的领悟,对情感的把握。书写历史就要走入历史,用心去感悟,当年明月做到了。心灵的沟通可以从古到今,可以从活着的人到死去的人。因为心灵的沟通是从不需要理由的,围绕着明朝历史千百个人物的心灵描写,不就是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吗?只有用心做某事才能成功,当年明月成功了。
最后是借鉴。
我要借鉴的是历史,是当年明月方式的历史。这种历史更容易让人熟悉和理解,而不是像灰尘和怪物。人物命运的走向需要借鉴;记录事件的发展经过需要借鉴;王朝的兴衰成败需要借鉴;作者的酣畅淋漓需要借鉴。于是提及一下读完后的那些事:
第一件事是凡事求个“活”字。当我看到当年明月在《大结局》一书中写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气数时,最先感受就是凡事应求个“活”字。如果崇祯听了杨嗣昌的话与皇太极议和,明朝的历史也许会延续几十年也没准儿;如果朱允文能和他的叔叔们坐下来商量一下,而不是上任后立马就动手,最后也不至于失败……气数固然是事情发展的一个原因,求活未尝不是在气数到来之前的一个好选择。
第二件事是除恶务尽。这个词在近代革命史曾经被一位伟人写成两句诗:“亦当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光是明朝,在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都有过除恶不尽的事例。而导致了许多人因此而悔青了肠子。明朝尤为明显:夏言之于严嵩,崇祯之于张献忠、李自成……
第三件事是收敛锋芒。想到了一句话:有智慧的人在其得意时会更冷静。历史完全昭示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和不按这句话做的错误性。袁崇焕违背了这句话导致了杀身之祸,魏忠贤违背了这句话导致了杀身之祸,就连平素一向谨慎的刘伯温也把持不住导致了大祸。看来真是不好把握啊!
第四件事是埋头做事。想来想去这件事更适合我们去做。埋头做事不问前程,做事多做好事。埋头做事时别人一般不会把你的头拽起来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可也不是对埋头做事的人就无话可说,但只要学会埋头做事可能祸患遂少。
最后一件事就是坚持。这个词将陪伴我们一生。坚持下去就能迎来胜利,坚持下去就不失英雄本色,气节、名望的保持都贵在坚持。洪承畴没有坚持下去,成了历史上口诛笔伐的叛徒……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收笔,把杂乱的院子收拾一下!
(王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