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余国投降高句丽后,其国土被瓜分,南部为高句丽所占,东和东北部被勿吉所占领。西和西北部为突厥所占领。高句丽为把夫余城建成其北境的重要军事基地,除进驻重兵防守外,对原有的城墙重新整修,加宽挖深了原有的护城河。到了隋唐时期,为防备中原军队进攻,策划御敌于国门之外,于公元631年修筑一条上长城。这条长城北起夫余城,南到渤海岸(今天的大连一带),长达千余里,在《旧唐书》中有记载。
高句丽的夫余城雄踞一实河(伊通河)西岸,今新开河北岸的高台地上,北有今松花江做为天然屏障,西和西南有修筑的长城,成为十分坚固的军事要塞。它北御粟末(勿吉的后裔),西北防御契丹(东胡族的一支),成为高句丽王朝的北方边关要塞。唐太宗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95年)起,曾六次派大军远征高句丽,均未获得成功。至今流传在农安一带的太平鼓,民间称打单鼓,也叫烧太平香,在其活动中专有《唐王征东》一节唱段,是纪念唐军征东死难烈士的。《新唐书》中记载: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大将李绩和薛仁贵率大军东征高句丽。此次东征采取迂回战略。从关内出兵后,未正面攻击高句丽,而是绕道向东北进军,经金山(在今内蒙哲里木盟境内),直奔夫余城。在关东大地上有许多薛仁贵征东的传说轶闻,在农安城南两河交汇的地方有个叫晾衣门的村庄,传说薛仁贵在河边寨门上晾过战袍。薛仁贵,原名薛礼,从年轻时代就身披白盔白甲,手使方天画戟,身背宝雕弓,坐下白龙驹,威风凛凛,东征西战,是唐朝的一员大将。在过去“说书”中,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过去在农安县的老百姓中,一提白袍小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此次薛仁贵率兵攻打夫余城获得全胜。史书记载,唐军攻陷夫余城,高句丽的四十余城望风而降。唐军继续南下,高句丽王请降,宣称今后将永远臣服于中原大国。唐军征服高句丽后,在东北设安东都护府,以统理辽东和被高句丽所侵占之地,后改安东都护府为都督府,夫余城直接归唐朝的安东都督府管辖。